首页 > 乡村振兴 > 种植技术 > 粮食 正文

宁夏小麦病虫害发生和防治技术(三)

来源:宁夏三农呼叫中心 发布时间:2010-05-07 

  魏亦勤         研究员        宁夏农科院

  2010-5-7
  四、小麦穗部病害发生规律和防控技术
  小麦穗部主要病害:赤霉、颖枯、黑穗
  小麦赤霉病:
  发生情况:
  赤霉病多发生于穗期多雨、气候潮湿地区。其中长江中下游地区冬麦区及北方春麦区发生最重。
  一般减产10~20%,严重时达80~90%。
  病麦粒中含有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、玉蜀黍赤霉烯酮等多种毒素,人、畜误食后可发生中毒,怀孕母畜中毒后可导致流产。
  赤霉病综合防控技术:
  尽可能种植抗病品种;
  秸秆翻埋;
  降低田间湿度;
  抽穗扬花期如遇连续阴雨,及时喷药
  苯并咪唑类药剂:多菌灵、甲基硫菌灵(40g 有效成分/亩)
  三唑类药剂:戊唑醇、咪鲜胺、丙硫菌唑、叶菌唑(国外新药)
  其它:福镁双、氰烯菌酯
  小麦颖枯病:
  发生情况:全国各麦区均有发生,引起减产1~10%
  发病初期,颖壳产生深褐色的斑点,逐渐扩展到整个颖壳,可能产生黑色小点。
  发生规律:
  冬麦区:病菌在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夏,秋季侵入麦苗,以菌丝体在病株上越冬 。
  春麦区:以分生孢子器和菌丝体在病残体上越冬,次年条件适宜,释放出分生孢子侵染春小麦。
  高温多雨条件有利于颖枯病发生和蔓延,连作田发病重。
  防控技术:
  1. 选用无病种子,颖枯病病田小麦不可留种
  2. 尽可能清除病残体;
  3. 小麦抽穗期,使用多菌灵、甲基硫菌灵或三唑酮等喷药防治。
  小麦黑穗病(散黑穗、腥黑穗):
  散黑穗: 病株比健株稍矮,抽穗略早
  全国各地均有发生
  防治技术:
  药剂拌种:
  戊唑醇:1.8-3.6 g/100 kg种子
  多.福混剂:200-300g/100kg种子
  五、小麦地上害虫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
  主要虫害对小麦产业的威胁
  全球气候变暖,世界范围内小麦虫害发生程度加重、种类增多,频率增加,新的虫害威胁不断出现。其发生危害受作物布局、栽培耕作制度、品种抗性、害虫的迁飞、滞育规律、农田小气候及气象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,也是小麦生产中主要不可控因素。
  小麦蚜虫防控技术:
  麦蚜1年发生20~30代,麦长管蚜则以成、若蚜在小麦根际或土壤中越冬。生长发育最适温度为16-25℃,5℃以下活动甚少,28℃以上生育停滞。麦长管蚜适宜的相对湿度为50-80%,麦二叉蚜则喜干旱。
  麦长管蚜喜光照,较耐氮素肥料和潮湿。多分部在植株上部、叶片正面。特嗜穗部。
  禾缢管蚜喜湿畏光,嗜食茎秆、叶鞘,故多分布于植株下部的叶鞘、叶背,甚至根茎部分,密度大时亦上穗为害;喜氮素肥料和植株密集的的高肥田,在湿度充足的情况下,较耐高温;其成、若蚜较不易受惊动。
  麦蚜主要集中在小麦叶片、茎和穗部为害,其中在灌浆期对小麦为害较大。防治适宜期是小麦孕穗至灌浆期。
  被害处成浅黄色斑点,严重时叶片发黄,甚至整株枯死。穗期危害,造成小麦灌浆不足,籽粒干瘪,千粒重下降,引起严重减产。
  首先要评价、选育和推广抗蚜小麦品种
  其次农业防治   实施机耕深翻、耙耱镇压、配方施肥等农田管理措施,以及利用作物多样性布局, 可有效地减少麦蚜越冬蚜量,和成株期麦蚜混合种群数量。
  再次化学防治   小麦拔节期压低蚜虫虫源基数,平均每百株小麦有蚜虫500头以上,或者有蚜株率大于25%时,亩用25%蚜螨清乳油50毫升、或吡虫啉系列产品1500-2000倍液喷雾,10%的蚜虱净60-70克;金世纪每亩30克;一杯净每亩50克;20%的吡虫啉2500倍液;25%的抗蚜威3000倍液喷雾防治。
  小麦粘虫防控技术:
  成虫体长17-20毫米,翅展36-45毫米,淡黄褐至淡灰褐色,触角丝状,前翅环形纹圆形,中室下角处有一小白点,后翅正面暗褐,反面淡褐,缘毛白色。卵半球形,直径0.5毫米,白至乳黄色。幼虫6龄,体长35毫米左右,体色变化很大,密度小时,4龄以上幼虫多呈淡黄褐至黄绿色不等,密度大时,多为灰黑至黑色。
  头黄褐至红褐色。有暗色网纹,沿蜕裂线有黑褐色纵纹,似“八”字形,有5条明显背线。蛹长20毫米,第5-7腹节背面近前缘处有横脊状隆起,上具刻点,横列成行,腹未有尾刺3对。
  诱杀成虫:   利用成虫多在禾谷类作物叶上产卵习性,在麦田插谷草把或稻草把,每667m220-50个,每5天更换新草把,把换下的草把集中烧毁。此外也可用糖醋盆、黑光灯等诱杀成虫,压低虫口。
  农业控制:   结合各项农事操作活动,清理杂草,清除田间根茬,消灭越冬黏虫,减少产卵机会,压低麦田虫源数量。
  化学防治 :  根据预测预报,在幼虫3龄前防治。每667m2可选用25%灭幼脲胶悬浮剂30-40g;4.5%的高效氯氰菊酯乳油30-60ml;2.5%敌百虫粉剂1.5-2kg,在清晨有露水时撒施。
  麦秆蝇防控技术:
  雄成虫体长3—3.5mm,雌虫3.7—4.5mm,体为浅黄绿色,复眼黑色,胸部背面具3条黑色或深褐色纵纹,中间一条纵纹前宽后窄,直连后缘棱状部的末端,两侧的纵纹仅为中纵纹的一半或一多半,末端具分叉。触角黄色,小腮须黑色,基部黄色。足黄绿色。后足腿节膨大。卵长1mm,纺锤形,白色,表面具纵纹10条。末龄幼虫体长6—6.5mm,黄绿色或淡黄绿色,呈蛆形。蛹属围蛹,雄体长4.3—4.7mm,雌5—5.3mm,蛹壳透明,可见复眼、胸、腹部等。
  内蒙古等春麦区年生2代,冬麦区年生3—4代,以幼虫在寄主根茎部或土缝中或杂草上越冬。春麦区翌年5月上、中旬始见越冬代成虫,5月底、6月初进入发生盛期 。
  以幼虫钻入小麦等寄主茎内蛀食为害,初孵幼虫从叶鞘或茎节间钻入麦茎,或在幼嫩心叶及穗节基部1/5一1/4处呈螺旋状向下蛀食,形成枯心、白穗、烂穗,不能结实。
  采用系统扫网并结合查卵
  取样20点,每点10网,记录成虫数
  当100网复有成虫1-1.5时,即可预报15d后越冬代成虫开始盛发
  秋苗当100网复有成虫25头,春季当100网复有成虫20-40头,即可预测为用药防治适期
  因地制宜选用适合当地的耐虫或早熟品种。
  加强栽培管理,做到适期早播、合理密植。
  加强麦秆蝇预测预报。
  当麦秆蝇成虫已达防治指标,应马上喷撒2.5%敌百虫粉或1.5%乐果粉每667m2 1.5kg;喷洒36%克螨蝇乳油1000—1500倍液或50%1605乳油4000倍液或80%敌敌畏乳油与40%乐果乳油1:1混合后对水1000倍液或10%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、25%速灭威可湿性粉剂600倍液,每667m2喷对好的药液50—75L,把卵控制在孵化之前。
  小麦吸浆虫防控技术:
  小麦吸浆虫主要有麦红吸浆虫和麦黄吸浆虫
  麦红吸浆虫雌成虫体长2—2.5mm,翅展5mm左右,体桔红色。前翅透明,有4条发达翅脉,后翅退化为平衡棍。触角细长,雄虫体长2mm左右。卵长0.09mm,长圆形,浅红色。幼虫体长约体长3~3.5毫米,椭圆形,橙黄色,头小,无足,蛆形,前胸腹面有1个“Y”形剑骨片,前端分叉,凹陷深。蛹长2mm,裸蛹,橙褐色,头前方具白色短毛2根和长呼吸管1对。
  麦黄吸浆虫雌体长2mm左右,体鲜黄色。卵长o.29mm,香蕉形。幼虫体长2—2.5mm,黄绿色,体表光滑,前胸腹面有剑骨片,剑骨片前端呈弧形浅裂,腹末端生突起2个。蛹鲜黄色,头端有1对较长毛。
  小麦吸浆虫一年发生一代,以老熟幼虫作圆茧在麦田5~20cm土层越冬越夏,次年3~4月份,当10cm 地温达到7℃时幼虫破茧向土壤表层移动结成一个长方形的茧化蛹,有的幼虫不作茧化成裸蛹。
  小麦抽穗期成虫盛发,产卵于麦穗上,吸浆虫耐低温不耐高温,一般芒长、多刺、口紧、小穗密集,扬花期短而整齐,种皮厚的品种受害较轻。
  以幼虫潜伏在颖壳内吸食正在灌浆的麦粒汁液,造成秕粒、空壳。小麦吸浆虫以幼虫为害花器、籽实和或麦粒,是一种毁灭性害虫。
  农业防治:选用抗虫品种 不同小麦品种,小麦吸浆虫的为害程度不同,一般芒长多刺,口紧小穗密集,扬花期短而整齐,果皮厚的品种,对吸浆虫成虫的产卵、幼虫入侵和为害均不利。 因此要选用穗形紧密,内外颖毛长而密,麦粒皮厚,浆液不易外流的小麦品种。
  轮作倒茬 麦田连年深翻,小麦与油菜、豆类、棉花和水稻等作物轮作,对压低虫口数量有明显的作用。在小麦吸浆虫严重田及其周围,可实行棉麦间作或改种油菜、大蒜等作物,待两年后再种小麦,就会减轻为害。
  化学防治:4月初撒毒土进行蛹期防治吸浆虫,在每小方幼虫超过5头的麦田,每亩用50%辛硫磷乳油或40%甲基异柳磷乳油或40%毒死蜱乳油200—250毫升加水5公斤喷拌细土25公斤均匀撒施,撒后及时浇水;
  严重发生麦田应适当增加药量。在抽穗期10网复次超过10头成虫或拨开麦拢一眼看见2-3头成虫飞翔,即刻进行喷雾防治,药剂建议50%辛硫磷或80%敌敌畏2000倍液,或每亩用4.5%高效氯氰50毫升或48%毒死蜱乳油40毫升对水30—40公斤喷雾。也可与小麦其它病虫防治或叶面追肥结合进行。
  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:
  白粉病—发病早、宜早防;三唑(粉锈宁)也可兼治锈病
  赤霉病—阴雨天、低洼地易发;80%多菌灵粉剂50g、70%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-75g喷雾、扬花期
  病毒病(黄矮病和丛矮病)
  黄矮病以麦叉二蚜、丛矮病以灰飞虱传播
  农业防治:清除上年谷草和田间杂草、合理轮作
  化学防治:“一拌三喷”的综合防治
  宁夏小麦生产中经常发生的病害有:锈病、白粉病、全蚀病、黄矮病、赤霉病、和根腐病等;虫害有:麦蚜、吸浆虫和地下害虫(蛴螬、蝼蛄、金针虫等)。因此在防治策略上,一是要选用广谱性杀虫剂和杀菌剂,做到复配使用、一举两得;二是选择最佳的用药时期。目前防治小麦病虫害最有效的方法是“一拌三喷”。  
  “一拌”就是把好小麦播种时的拌种关或建议推广使用相应药剂包衣种子,目前主要是在播种前用广谱杀虫剂和杀菌剂复合拌种。即可防治小麦地下害虫,又可防治锈病、全蚀病、黄矮病等在苗期发生。
  “三喷”是指在小麦拔节期到灌浆期根据病虫发生情况,采用杀虫剂、杀菌剂和微肥混合喷施,即可防治小麦蚜虫和吸浆虫等虫害,又可防治各种病害的发生。
  以防控病虫为主,治病为副的病虫害防治为原则
  白粉病、锈病、蚜虫联防技术
  防治时间:一般在下午4点以后喷药为宜
  技术关键:摇准、狠以及大水量的喷洒,喷透喷匀。建议每桶用以下配方:
  1.神捕50ml+吨吡虫啉20ml+丙环唑10g
  2.劲彪50ml+啶虫咪30ml+晴菌唑20g
  3.速灭杀丁50ml+啶虫咪30ml+澳美加10g
  另少量加微肥或磷酸二氢钾以防治早衰